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 > 建筑文苑 > 建筑電氣 > 正文
2010-04-16 17:23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0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全國各地的房地產業(yè)發(fā)展勢頭迅猛, 一幢幢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這是一派建筑業(yè)欣欣向榮的好景象!但是,在建筑事業(yè)繁榮的背后,安全事故卻頻繁發(fā)生,這又是令人悲戚的一幕!特別是觸電事故,已經列入建筑安全四大事故之一。
1 外電防護
外電線路主要指不為施工現(xiàn)場專用的原來已經存在的高壓或低壓配電線路,外電線路一般為架空線路,個別現(xiàn)場也會遇到地下電纜。由于外電線路位置已經固定,所以施工過程中必須與外電線路保持一定安全距離。當因受現(xiàn)場作業(yè)條件限制達不到安全距離時,必須采取屏護措施,防止發(fā)生因碰觸造成的觸電事故。
1.1 在架空線路的下方不得施工,不得建造臨時建筑設施,不得堆放構件、材料等。
1.2 當在架空線路一側作業(yè)時,必須保持安全操作距離。以下是最小安全操作距離:
這里面主要考慮了兩個因素:
1.2.1 必要的安全距離 尤其是高壓線路,由于周圍存在的強電場的電感應所致,使附近的導體產生電感應,附近的空氣也在電場中被極化,而且電壓等級越高電極化就越強,所以必須保持一定安全距離,隨電壓等級增加,安全距離相應加大。
1.2.2 安全操作距離 考慮到施工現(xiàn)場屬動態(tài)管理,不像建成后的建筑物與線路距離為靜態(tài)。施工現(xiàn)場作業(yè)過程,特別像搭設腳手架,一般立桿、大橫桿鋼管長6.5m,如果距離太小,操作中安全無法保障,所以這里的“安全距離”在施工現(xiàn)場就變成“安全操作距離”了,除了必要的安全距離外,還要考慮作業(yè)條件的因素,所以距離又加大了。
1.3 當由于條件所限不能滿足最小安全操作距離時,應設置防護性遮欄、柵欄并懸掛警告牌等防護措施。
1.3.1 在施工專場一般采取搭設防護架,其材料就使用木質等絕緣性材料,當使用鋼管等金屬材料時,應作良好的接地。防護架距線路一般不小于1m,必須停電搭設(拆除時也要停電)。防護架距作業(yè)區(qū)較近時,應用硬質絕緣材料封嚴,防止腳手管、鋼筋等誤穿越觸電。
1.3.2 當架空線路在塔吊等起重機的作業(yè)半徑范圍內時,其線路的上方應有防護措施,搭設成門型,其頂部可用5cm厚木板或相當5cm木板強度的材料蓋嚴。為警示起重機作業(yè),可在防護架上端間斷設置小彩旗,夜間施工應有彩泡(或紅色燈泡)其電源電壓應為36V。
2 接地與接零保護系統(tǒng)
為了防止意外帶電體上的觸電事故,根據(jù)不同情況應采取保護措施。保護接地和接零是防止電氣設備意外帶電造成觸電事故的基本技術措施。
2.1 接地及其作用
2.1.1 工作接地 將變壓器中性點直接接地叫工作接地,阻值應小于4Ω。有了這種接地可以穩(wěn)定系統(tǒng)的電壓,防止高壓側電源直接竄入低壓側,造成低壓系統(tǒng)的電氣設備被摧毀不能正常工作的情況發(fā)生。
2.1.2 保護接地 將電氣設備外殼與大地連接叫保護接地,阻值應小于4Ω。有了這種接地可以保護人體接觸設備漏電時的安全,防止發(fā)生觸電事故。
2.1.3 保護接零 將電氣設備外殼與電網(wǎng)的零線連接叫保護接零。保護接零是將設備的碰殼故障改變?yōu)閱蜗喽搪饭收,保護接零與保護切斷相配合,由于單相短路電流很大,所以能迅速切斷保險或自動開關跳閘,使設備與電源脫離,達到避免發(fā)生觸電事故的目的。
2.1.4 重復接地 所謂重復接地,就是在保護零線上再作的接地就叫重復接地,其阻值應小于10Ω。重復接地可以起到保護零線斷線后的補充保護作用,也可降低漏電設備的對地電壓和縮短故障持續(xù)時間。在一個施工現(xiàn)場中,重復接地不能少于三處(始端、中間、未端)。
在設備比較集中地方如攪拌機棚、鋼筋作業(yè)區(qū)等應做一組重復接地;在高大設備處如塔吊、外用電梯、物料提升機等也要作重復接地。
2.2 保護接地與保護接零比較 在低壓電網(wǎng)已作了工作接地時,應采用保護接零,不應采用保護接地。因為用電設備發(fā)生碰殼故障時,第一,采用保護接地時,故障點電流太小,對1.5KW以上的動力設備不能使熔斷器快速熔斷,設備外殼將長時間有110V的危險電壓;而保護接零能獲取大的短路電流,保證熔斷快速熔斷,避免觸電事故。第二,每臺用電設備采用保護接地,其阻值達4Ω,也是需要一定數(shù)量的鋼材打入地下費工費材料;而采用保護接零敷設的零線可以多次周轉使用,從經濟上也是比較合理的。
但是在同一個電網(wǎng)內,不允許一部分用電設備采用保護接地,而另外一部分設備采用保護接零,這樣是相當危險的,如果采用保護接地的設備發(fā)生漏電碰殼時,將會導致采用保護接零的設備外殼同時帶電。
3 配電箱、開關箱
施工現(xiàn)場的配電箱是電源與用電設備之間的中樞環(huán)節(jié),而開關箱是配電系統(tǒng)的末端,是用電設備的直接控制裝置,它們的設置和運用直接影響著施工現(xiàn)場的用電安全。
3.1 關于“三級配電兩級保護”
3.1.1 配電箱應作分級設置,即在總配電箱下,設分配電箱,分配電箱以下設開關箱,開關箱以下就是用電設備,形成三級配電。這樣配電層次清楚,既便于管理又便于查找故障。同時要求,照明配電與動力配電最好分別設置,自成獨立系統(tǒng),不致因動力停電影響照明。
3.1.2 “兩級保護”主要指采用漏電保護措施,除在末級開關箱內加裝漏電保護器外,還要在上一級分配電箱或總配電箱中再加裝一級漏電保護器,總體上形成兩級保護。
3.2 關于加裝漏電保護器 “施工現(xiàn)場所有用電設備,除作保護接零外,必須在設備負荷線的首端處設置漏電保護裝置”。
施工現(xiàn)場雖然改TN-C為TN-S后,提高了供電安全,但由于仍然存在著保護靈敏度有限問題,對于大容量設備的碰殼故障不能迅速切斷保險,對于較小電流的漏電故障又不能切斷保險,而這種漏電電流對作業(yè)人員仍然有觸電危險,所以還必須加裝漏電保護器進行保護。在加裝漏電保護器時,不得拆除原有的保護接零(接地)措施。
3.3 隔離開關
3.3.1 隔離開關一般多用于高壓變配電裝置中。隔離開關沒有滅孤能力,絕對不可以帶負荷拉閘或合閘,否則觸頭間所形成的電孤,不僅會燒毀隔離開關和其他鄰近的電氣設備,而且也可能引起相間或對地孤光造成事故,因此必須在負荷開關切斷以后,才能拉開隔離開關,只有先合上隔離開關后,再合負荷開關。
3.3.2 總配電箱、分配電箱以及開關箱中,都要裝設隔離開關,滿足“能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使用電設備實行電源隔離”的規(guī)定。
3.3.3 空氣開關不能用作隔離開關。
3.4 “一機一閘一漏一箱” 每臺用電設備應有各自專用的開關箱,不允許將兩臺用電設備的電氣控制裝置合置在一個開關箱內,避免發(fā)生誤操作等事故。必須實行‘一機一閘’制,嚴禁同一個開關電器直接控制二臺及二臺以上用電設備,防止誤操作事故的發(fā)生。
4 配電線路
4.1 “架空線路必須采用絕緣銅線或絕緣鋁線。”這里強調了必須采用“絕緣”導線,由于施工現(xiàn)場的危險性,故嚴禁使用裸線。導體和電纜是配電線路的主體,絕緣必須良好,是直接接觸防護的必要措施,不允許有老化、破損現(xiàn)象,接頭和包扎都必須符合規(guī)定。
4.2 “電纜干線就采用埋地或架空敷設,嚴禁沿地面明敷,并應避免機械傷害和介質腐蝕。”“穿越建筑物、構筑物、道路、易受機械損傷的場所及電纜引出地面從2m高度到地下0.2m處,必須加設防護套管”,施工現(xiàn)場不但對電纜干線應該按規(guī)定敷設,同時也應注意對一些移動式電氣設備所采用的椽皮絕緣電纜的正確使用,應采用鋼索架線,不允許長期浸泡在不中和穿越道路不采取防護措施的現(xiàn)象。
4.3 電纜埋地
4.3.1 直埋電纜必須是鎧裝電纜,埋地深度不小于0.6m,并在電纜上下鋪5cm厚細砂,防止不均勻沉降,最上部覆蓋硬質保護層,防止誤傷害。
4.3.2 對高層、多層建筑施工的室內用電,不允許由室外地面電箱用橡皮電纜從地面直接引入各樓層使用。其原因:一是電纜直接受拉易造成導線截面變細過熱;二是距控制箱過遠遇故障不能及時處理;三是線路亂不好固定容易引發(fā)事故。“在建高層建筑的臨時配電必須采用電纜埋地引入,電纜垂直敷設的位置應充分利用在建工程的豎井、垂直孔洞等,并應靠近用電負荷中心,固定點每樓層不得少于一處。電纜水平敷設宜沿墻或門口固定。最大弧垂距地不得小于1.8m。”電纜垂直敷設后,可每層或隔層設置分配電箱提供使用,固定設備可設開關箱,手持電動工具可設移動電箱。
5 結束語
實踐證明,根據(jù)建筑電氣施工中常見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對于預防觸電事故的發(fā)生是十分有效的,保證了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避免了不該出現(xiàn)的損失。為了加強建設工程安全生產,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為了建筑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也為了經濟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在建筑電氣施工過程中,操作者務必時刻繃緊安全生產這條神經,堅決貫徹執(zhí)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只有這樣,我國的建筑事業(yè)才能健康蓬勃地發(fā)展。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