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污水一級處理工藝流程及構筑物設計
1.格柵
。1)工藝原理及設計資料
格柵的主要作用是將污水中的大塊污物攔截,以免其對后續(xù)處理單元的機泵或工藝管線造成損害。
格柵按柵條形式分為直棒式柵條格柵、弧形格柵、輻射式格柵、轉(zhuǎn)筒式格柵和活動柵條格柵等。
清渣方式有人工清渣和機械清渣。
。2)設計運行工藝參數(shù)
①柵前流速:一般控制在0.4~0.9m/s;
②過柵流速:污水通過格柵的流速一般控制在0.6~1.0m/s;
、圻^柵水頭損失:一般在0.2~0.5m之間;
④柵渣量:柵渣量以每單位水量的產(chǎn)渣量計算;
⑤柵渣的容重:960kg/m3,含水率:80%.
(3)格柵的設計計算
格柵的設計包括尺寸計算、水力計算、柵渣量計算及清渣機械的選用等。
2.沉砂池
(1)沉砂池的功能是利用物理原理去除污水中比重較大的無機顆粒。沉砂池一般設置于泵站、倒虹管前以減輕對機械和管道的磨損,也可以設置于初沉池前以減輕沉淀池的負荷以及改善污泥處理構筑物的條件。
沉砂池按流態(tài)分為平流式沉砂池、豎流式沉砂池、曝氣式沉砂池和渦流式沉砂池等。
(2)沉砂池的設計參數(shù)
、倨搅魇匠辽俺
最大流速為0.3m/s,最小流速為0.15m/s;最大停留時間不小于30s,一般采用30~60s;有效水深應不大于1.2m,每格寬度不宜小于0.6m.
設計內(nèi)容包括:長度、水流斷面面積、池總寬度、沉砂室所需容積、池總高度以及驗算最小流速等。
②曝氣沉砂池
旋流速度應保持0.25~0.3m/s;水平流速為0.06~0.12m/s;最大流量時停留時間為1~3min;有效水深為2~3m,寬深比一般采用1~2;長寬比可達5;每m3污水的曝氣量為0.1~0.2m3空氣;進水方向應與池中的旋流方向一致,出水方向應與進水方向垂直,并宜考慮設置擋板。
設計內(nèi)容包括:總有效容積、水流斷面積、池總寬度、池長和每小時所需空氣量等。
③豎流式沉淀池
最大流速為0.1m/s,最小流速為0.02m/s;最大流量時停留時間不小于20s,一般采用30~60s;進水中心管最大流速為0.3m/s.
設計內(nèi)容包括:確定中心管直徑、池子直徑、水流部分的高度、沉砂部分所需的容積、圓截錐部分的實際容積以及池總高度的確定等。
④渦流式沉砂池
沉砂池的水力表面負荷為200m3/(m2h),水力停留時間約為20~30s;進水渠道直段長度應為渠道度的7倍,并不小于4.5m,以創(chuàng)造平穩(wěn)的進水條件;進水渠道流速,在最大流量的40%~80%的情況下為0.6~0.9m/s,在最小流量時大于0.15m/s,但最大流量時不大于1.2m/s.
3.沉淀池
(1)工藝原理及設計資料
沉淀池的功能是去除懸浮物質(zhì),一般設于絮凝池后或污水生物處理構筑物前后。原水經(jīng)混凝后,水中已形成了粗大而密實的絮凝體,需在沉淀池中分離出來以達到澄清的目的。
沉淀池的設計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
設計流量應按分期建設考慮:當污水為自流時,應按每期的最大設計流量計算,當污水為提升進入時,應按每期工作水泵的最大組合流量計算;沉淀池的個數(shù)或分格數(shù)不應小于2個;池子的超高至少采用0.3m;沉淀池的緩沖層高度,一般采用0.3~0.5m;污泥斗的斜與水平面的傾角,方斗不宜小于60°,圓斗不宜小于55°;排泥管直徑不應小于200mm;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區(qū)容積宜按不大于兩天的污泥量計算;采用多斗排泥時,每個泥斗均應設單獨的閘閥和排泥管;當采用重力排泥時,污泥斗的排泥管一般采用鑄鐵管;進水管有壓力時,應設置配水井,進水管應由池壁接入。
。2)沉淀池的設計內(nèi)容
①平流式沉淀池
設計內(nèi)容包括:池子總表面積,沉淀部分的有效水深與有效容積,確定池長、池的總寬度及池子個數(shù),計算污泥部分所需的容積,計算池子的總高度、污泥斗容積以及污泥斗以上梯形污泥容積。
②豎流式沉淀池
設計計算內(nèi)容包括:確定中心管的面積及直徑,確定中心管喇叭口與反射板之間的縫隙高度,計算沉淀部分的有效斷面積,確定沉淀池的直徑,計算沉淀池部分有效水深、所需總?cè)莘e及圓截錐部分的容積,計算沉淀池的總高度。
③輻流式沉淀池
設計計算內(nèi)容包括:沉淀池表面積確定,計算有效水深和有效容積,計算污泥斗容積,確定沉淀池總高度等。
、苄卑宄恋沓
設計計算內(nèi)容包括:確定池子水面面積及平面尺寸,計算池內(nèi)停留時間,確定污泥部分所需的容積,計算沉淀池的總高度等。
考前模擬題+3套預測題+沖關寶典+考前重點
大數(shù)據(jù)分析小灶教學 私人定制服務!
定制通關班:當期考試結(jié)束后一周關閉
定制無憂班:報名或考試當期不過,第二年免費學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zhuǎn)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zhuǎn)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zhuǎn)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聯(lián)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